北京行业网 > 国内 > > 正文

最近更新

演戏要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什么司机?

2023-08-07 15:14:36 来源: 顶端新闻
要论今年最火的演员,肯定绕不过张颂文,凭借自身的神级演技,收获赞誉无数。其实,客观来说,张颂文并不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演员:不够帅,不够丑,不够正,不够邪,不够奸,缺乏辨识度。一个条件并不突出的普通人,能成为如今的国民演员,离不开一个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来,跟我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下简称“斯坦尼”)。他写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你一定听说过。

电影《喜剧之王》的经典画面

对于中国的影视爱好者来说,他可算作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他创建的表演体系被各大表演院校沿用至今,他的名字都带着神性的光辉,不少演员用他来充门面;另一方面,除了名字,大家好像又对他一无所知。

今天是他逝世75周年纪念日。这位不算卓越的演员,怎么成了表演艺术的“祖师爷”?


(资料图)

他是谁?

1863年1月,斯坦尼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富商家中,原名康斯坦丁·阿列克赛耶夫。

因为父亲痴迷音乐和戏剧,斯坦尼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早早地和戏剧结缘,两三岁就上台演戏,梦想当一名歌剧演员。

14岁那年,他创立了业余的家族剧团“阿列克赛耶夫剧团”,首次正式登台演出。也是在那次演出后,他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每次排练和表演后,都要把经验和反思记录下来。

这个习惯,伴随了他的一生,帮助他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庞大的表演体系。

35岁时(1898年),他与俄国的另一位戏剧大师丹钦柯一起创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 。随着《海鸥》《樱桃园》等剧目引发轰动,他的艺术生涯步入巅峰。契诃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众多文学大师,都曾为莫斯科艺术剧院写过剧本。

契诃夫,代表作:《变色龙》《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当演员之余,斯坦尼同时兼任导演、剧作家等幕后工作。身处不同的岗位,让他对表演有更多元的认识。有一次,因为他坚持要改动托尔斯泰写的剧本,还招致了托尔斯泰夫人的不满,“但托尔斯泰却举重若轻像没事情发生一样”。

1906年,斯坦尼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危机也在悄悄降临。2月,斯坦尼带领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在德国柏林的巡演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在3月的某个瞬间,斯坦尼突然发现自己不会演戏了。

“我的内心没有冲动和感情,我的表演变得机械。”那年夏天的假期里,他开始系统地思考和总结表演这回事儿,尤其是演员的创作过程。

此后,斯坦尼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研究表演,对排练过程比对排练结果更感兴趣。他把每次的戏剧创作都看作研究机会,研究表演中遇到的瓶颈、突破的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

1912,他成立了第一家工作室,向学生教授表演技巧;1922年,开始了理论创作。他原本计划写8卷作品来介绍自己的艺术体系,可惜在他1938年去世时,只完成了《我的艺术生活》,大名鼎鼎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其实是他去世后才出版。

真听真看真感受

因为斯坦尼非常强调演员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所以后人将其表演流派称为“体验派”,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那就是“演员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进入人物,然后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

快乐就是哈哈哈,悲伤就是哇哇哇,生气就是皱眉瞪眼,这种“表情包演法”是程式化的,虚假的。

“我演谁,我就是谁,我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台上生活。”

角色,说到底,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作风,都有相应的动机支持。斯坦尼要求演员,在表演前必须问自己:“如果我遇到和角色类似的情况,我会怎么做?”

“一个演员不能在舞台上凭空创造一个角色,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让角色获得生命。”

比如,张颂文入行二十年,一直坚持着这套理论。没出名前,他演的一直是戏份不多的配角,但他依旧坚持为每个角色建构故事和内心。演《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的开发区建委主任前,张颂文特意去城建局上了一个月的班体验生活。为了更贴近中年的形象,他还增重三十斤,拔掉了前额的部分头发。

又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和,现在仍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演员冯远征接到这个戏后,专门打妇女热线,了解家庭暴力的细节。

“我演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我问这样的人会不会打老婆?对方说这样的人太多了,而且知识分子的暴力更可怕,比如有一个大学生把他老婆绑在床上,用水给他老婆身上弄湿了,拿电苍蝇拍电他老婆。听到这些例子的时候,我就突然意识到安嘉和‘有了’。”

这些才是真正的“真听真看真感受”,演员们需要了解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该坐地铁坐地铁,该坐公交坐公交,看见人生百态,才能“演啥像啥”。如果天天被“喂资源”“无缝进组”,再灵气的演员也会麻木。

而表演,最怕的,就是演什么都像在演自己。

这也是很多演员减少或不上综艺的原因——要和观众保持距离,保持作为演员的神秘感,才能在演戏时,让观众信服自己的角色。

就像斯坦尼所说,“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

斯坦尼在中国

斯坦尼体系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还停留于只言片语的介绍。大规模的翻译引进,要等到抗日战争。与卢沟桥事变同样发生于1937年的,是斯坦尼代表作《演员的自我修养》首次被翻译成中文。

各种论文、研究紧随其后,国立剧校和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也开始将斯坦尼体系运用到教学中。

而斯坦尼真正登上中国话剧的神坛,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那时全社会、全行业都在学习苏联老大哥,戏剧表演自然也不例外;此外,当时的中国话剧舞台,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演员有生活基础却不懂表演,有的演员只会模仿却夸张做作,急需一个完整的表演体系指导。

想学好就得有好老师。1954年到1957年间,中国先后聘请了七位苏联戏剧专家来华任教,帮助国内主要的戏剧学院建立了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学员学成,再回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做老师,用树状图的方式,斯坦尼体系在全国话剧界铺开了。

我国优秀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如于是之、蓝天野、郑榕、朱旭等,都是在斯坦尼体系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著名的“北京人艺学派”,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

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打倒再复苏的斯坦尼体系,不再有之前的风光。欧美戏剧思潮、中国戏曲传统......舞台上新思潮、新玩法层出不穷,斯坦尼成为一个古旧的、过时的代表。

如今,除了高等艺术院校仍以他的“体系”作为基本教材之外,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对于年轻的演员,也许它更像是存在于戏剧天空上的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只听其存在,却看不到他的踪影,更不知为什么总还要常常提到他。

或许是因为书名取得好,《演员的自我修养》,听上去就像是演员的必读书目,但真正读过并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责任编辑: HY002 ]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9562084